,与我们分享2025年香港巴塞尔将如何持续扩大亚洲当代艺术的影响力,以及今年新亮点策划方面的细节。
经过十多年的积累与沉淀,香港巴塞尔已不再局限于单纯的艺术品展销,转而以更宏大的叙事重构文化消费的时间与空间逻辑,将有限的展期延伸为一场贯穿全年、辐射全城的文化运动。乐思洋表示,“从艺术活动恢复常态化的第一年起,我们便不断尝试拓宽艺术展示、传播的边界。香港巴塞尔举办展会的持续时间和占地面积都是有限的,想要扩大辐射亚洲当代艺术的影响力,就需要通过不同的合作,把艺术项目、艺术活动带到展场之外。”
香港巴塞尔通过精心设计的公众项目,将艺术体验编织进城市的日常肌理。例如,由新加坡艺术家何子彦创作的《戏夜寻谜》将在M+幕墙连续三个月每晚展出,通过算法生成的动态影像重构香港电影史;大馆的“艺术家之夜”融合人工智能与现场表演,将艺术体验延伸至深夜;而遍布全城的合作机构展览,更是将公众的艺术体验时间线拉长至整个春季。
何子彦《戏夜寻谜》,2025年,由M+及巴塞尔艺术展共同委约创作并由瑞银集团呈现,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此外,本届展会的“光映现场” 将首次由香港独立艺术机构Para Site策划,以“In Space, It’s Always Night”为主题,展映30位艺术家的短片。这些影片不仅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免费向公众开放,更通过合作平台Nowness Asia和录映太奇传播,让全球观众突破物理时空限制,持续参与艺术对话。
在支持新锐力量方面,2025年巴塞尔香港展全新设立“美高梅艺术探新奖”(MGM Discoveries Art Prize)。乐思洋介绍,该奖项专为“艺术探新”展区设立,由国际专家组成的评审团进行推选。
评审团(由上至下):Art Jameel总监安东尼奥·卡佛(Antonia Carver)、德尔菲娜基金会(Delfina Foundation)创始总监亚伦·塞萨尔(Aaron Cezar)、亚洲艺术文献库行政总监何恩怀、朴栖甫基金会主席Park Seungho,以及上海外滩美术馆艺术总监朱筱蕤(X Zhu Nowell)。图片来自美高梅
现已公布三位入围艺术家,他们分别是:P21代理的韩国艺术家Shin Min(b.1985),她的创作重点在于揭开劳工、性别和阶级问题的复杂性,深入探讨服务人员和一般女性劳工所面对的残酷现实;Sweetwater代理的美国艺术家Kayode Ojo(b.1990),他擅长透过雕塑、摄影和录影,以探讨仿制奢华、人际关系与流行文化主题;以及Tarq代理的印度艺术家Saju Kunhan(b.1983),他的创作透过个人视角对历史进行探究,将历史理解为记忆的集合,其作品反映了与移民、流离失所、身份、记忆、空间和时间有关的问题。他们中的最终获奖者将在香港巴塞尔展会期间揭晓,并获得5万美元奖金(由艺术家与展示其作品的艺廊共享),同时获得在澳门举办展览的机会。
此外,本届香港巴塞尔还将迎来23间首次参展艺廊的加入,进一步丰富了展会的多样性。“艺廊荟萃”单元共有8间艺廊首次参展,它们中既有很年轻的艺廊,也有经历丰富但在亚洲地区尚不活跃的艺廊。例如,1989年成立的柏林艺廊Bastian,专注于经营20世纪艺术家及德国和美国战后艺术家的作品,本次展会将并列展出约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的雕塑和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的肖像作品,以致敬两位艺术家对20世纪艺术的贡献。此外,多间此前曾参与“亚洲视野”和“艺术探新”展区的艺廊也将首次在“艺廊荟萃”单元亮相,它们中不少来自大中华地区,包括上海的Vanguard、北京的CLC画廊等。
聚焦新兴艺术家和艺廊的“艺术探新”展区,本届共有22间艺廊参展,其中超过半数是成立不到十年的新兴艺廊。该展区有10间艺廊为首次参展,它们分布于多个国家及地区,通过不同文化背景的作品展现了更丰富的艺术样貌。例如,伦敦的Emalin将带来德国越南裔艺术家萧崇的全新装置作品《Memory Dispute》,该作品将极简主义美学、煤气罐和古老钱币融合在一起,探索法国在印度支那的殖民统治历史;普里什蒂纳的LambdaLambdaLambda,将展出克罗地亚艺术家Hana Miletić的全新手编纺织作品,以探索关怀、失去和修补的痕迹。
本届展会的“亚洲视野”展区在聚焦亚洲及亚太地区艺术家的策划项目之余,更着重呈现香港本土知名艺术家的作品,这一倾向在首次参展的艺廊中尤为明显。例如,香港的SC Gallery展出周俊辉的研究型项目《Interview the Interviewer II》,该作品从香港视角审视社会政治变迁;同样是位于香港的李安姿当代空间,呈献的是香港本土艺术家陈育强的作品,他的作品是对岩石、树木和水等自然元素的科学探索,为传统中国山水画带来新的诠释。这些新晋艺廊的参与,不仅拓展了亚太艺术的全球叙事,也为香港巴塞尔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张英楠《长季》,2025,布面油画,200×130cm,图片致谢艺术家及蜂巢当代艺术中心
裴彦清《余梦》,2025,布面油画,彩色底料,35.5×45.7cm,图片致谢艺术家及蜂巢当代艺术中心
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将呈现段建伟、杜京泽、方媛、付亮、龚辰宇、郭亚冠、黄宇兴、黄含康、黄婉冰、季鑫、娜蒂莎·琼斯(Natisa Jones)、卢豫、大竹茂夫(Shigeo Otake)、蒲英玮、裴彦清、任小林、谭永勍、王赫、王迈、王文婷、王鑫焱、杨歆奕、夏禹、夏乔伊、张季、张英楠、张铭轩、朱小禾等二十余位艺术家的精彩创作。
画廊还将于“策展角落”呈现艺术家裴彦清的最新系列作品。最新系列延续了裴彦清以多重主客体关系创造的世界,对深层时间及潜意识模糊性的想象塑造了更为萦绕不绝的线形和饱满的空间。此间的绘画笔触不断追逐、难以闭环,所汇合的形象一直在变幻之中,无论是脸、身体、块茎或枝叶甚至隐藏的眼睛,都将边界重新化作事物的开端。这与中国画对意象的把握尺度不谋而合,不再遵循透视原理的空间纵深由颜色的深浅变化及曝光程度促成,不同层次的线形创造了可阅读的方向感,逐渐将画面“着相”为有形的意识。在这些并置层叠的场域之中,显现的是跨越地理沟壑、时间限度、生物学分隔的被包裹的切面时空,在这个维度下,万物如此亲密地互相依靠。
天线空间将呈现艺术家程心怡、崔洁、丹尼尔·杜瓦 & 格雷戈里·吉奎尔(Daniel Dewar & Grégory Gicquel)、纪尧姆·德内尔沃(Guillaume Dénervaud)、傅强(Owen Fu)、关小、韩冰、红妍、汉娜·河(Hanna Hur)、艾丽森·卡茨(Allison Katz)、斯坦尼斯拉娃·科瓦奇科娃(StanislavaKovalčíková)、李美来(Mire Lee)、李明、李爽、李泳翔、王伊芙苓韬程(Evelyn Taocheng Wang)、王志渊、尉洪磊及周思维(Zhou Siwei)的绘画、雕塑等作品。
莎拉·休斯《不要曲解》,2023,油彩 压克力 染料 画布,图片致谢艺术家和大卫·柯丹斯基画廊
乔纳斯·伍德《虞美人1号,3号,4号》,2024年作,油彩 压克力 画布,图片致谢艺术家和大卫·柯丹斯基画廊
据悉,展会同期,玛雅·克鲁兹·帕利里奥(Maia Cruz Palileo)和伊凡·莫利(Ivan Morley)的最新作品将与奇科·达·席尔瓦一起,分别在洛杉矶与纽约空间举行个展,展期至4月26日。
其他亮点作品还包括乔纳斯·伍德(Jonas Wood)引人注目的虞美人三联作、弗雷德·埃弗斯利(Fred Eversley)的大圆柱透镜、玛丽·韦瑟福德(Mary Weatherford)2024年迷人的垂直抽象作品,以及莎拉·休斯(Shara Hughes)2023年充满活力的风景画。
徐震《界面-寒林骑驴图》,2024,水墨绢本,画芯:162 x 89 cm,卷轴:166 x 248 cm,图片致谢艺术家和没顶画廊
商亮《分裂的我+No.8》,2024,布上油画,205 x 200 cm,图片致谢艺术家和没顶画廊
没顶画廊展位将展出蔡坚、傅斯特、冯至炫、陆平原、商亮、邵丰田、宋陵、宋琨、汪建伟、王欣、徐震、杨扬、张培力、佩恩恩的绘画、影像及雕塑作品。
展会期间,佩恩恩的个展“步海探渊”在阿那亚艺术中心展出,呈现一系列艺术家全新的雕塑、影像与装置作品,展览将持续至9月7日。下半年,商亮将于星美术馆举办个展,展出“分裂的我”系列和其延伸的全新作品,据悉,此次个展的新作品以2米以上的大尺幅绘画为主。
韦德·盖顿《无题》, 2021,亚麻布上爱普生,喷墨打印,213.4 x 175.3 cm,致谢艺术家和巴黎桑塔画廊
桑塔画廊将呈现艺术家韦德·盖顿(Wade Guyton)的个人项目。此次展出的五幅画作体现了韦德·盖顿的标志性主题和图像创作的核心:工作室地板、从工作室窗户看到的曼哈顿景观、产品广告的截图,以及最终的抽象画作——位图文件的特写。
自2000年代初以来,韦德·盖顿一直致力于研究数字图像生产的条件及其影响。其绘画是通过将折叠的预涂画布多次放入大型喷墨打印机中打印放大的图案、文字和照片来实现的。错误、空白和滴墨是构图的一部分,有时艺术家会故意寻找或制造这些效果。盖顿通过挑战打印机的技术限制和使用不符合其规格的材料,有意误用打印机。他的意志与机器能力之间的张力正是其作品的核心,正如人们与图像之间不断演变的关系。
薛若哲《捧水》,2025年,布面油画,130 × 150 厘米,图片由艺术家及MDC画廊提供
其中,画廊将重点聚焦薛若哲和裴河君。薛若哲以绘画为主要创作手法,在绘画与意象、绘画与自身历史的裂痕中,探索当代媒介生态中具象绘画的再语境化与魅力。他以高度受限的方法,将画面的心理密度推向极限,然后通过不断的减法扭曲现实,直到画面达到一种悬浮与停滞的状态。而裴河君的画作研究了视觉元素之间的复杂关系,特别是表面与背景、颜色与线条的相互作用。她抽象而丰富多彩的作品对人们在使用手机时所做的动作进行分层描述,比如“滑动”和“敲击”,超越纯粹的情感或直觉。
胡项城《证明》,2018-2025,布上综合材料、丙烯,244(H)x366cm,图片致谢艺术家和香格纳画廊
孙逊《魔法星图之㷋燚幻戏图》,2024,绢本上水墨,272(H)x195cm,图片致谢艺术家和香格纳画廊
香格纳画廊展位将呈现艺术家陈维、陈问村、丁乙、高磊、韩梦云、胡项城、蒋小余、李山、刘唯艰、刘毅、鲁钰、吕岩、牟雪、孙逊、汪琦琦、王一一、邬一名、萧文杰、徐赫、徐震、薛松、张鼎、赵仁辉、赵洋的绘画、摄影、影像和装置作品。展会期间,曹澍影像作品《妖糖》将于“光映现场”放映。
王之博《無人 6》,2023年,布面油彩及丙烯,150 × 115 cm,图片致谢艺术家及马凌画廊
苗颖《训练地景 NO.28-财帛既至,意随风转,久则众迷,孰为线 cm,图片致谢艺术家及马凌画廊
马凌画廊呈现超过二十位艺术家创作的绘画、素描、雕塑、影像及摄影作品,包括理查德·奥尔德里奇、格雷斯·卡尼、赵容翊、周育正、詹·盖特伍德、许鹤溪、贾一瑞、晋美、刘茵、苗颖、娜布其、陶辉、特罗拉马、张公松、谢素梅、尼古拉·泰森、王凯凡、王之博、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山冈嘉里、杨季涓、于吉、杨学德及郑洲。
展位的亮点作品包括:赵容翊于2018至2021年期间创作的绘画作品,周育正一系列“想像的身体”绘画,王凯凡创作于2025年的新作《维纳斯的胜利 II》,许鹤溪近期创作的三件画作,刘茵的新绘画及素描作品,以及杨季涓的“风铃”系列雕塑等。
同样值得关注的还有晋美创作的纸本作品,晋美在2024年于马凌画廊举办其首次个展;王之博“无人”系列的新作,该系列开创于2023年,是艺术家迄今为止最为抽象的绘画系列。
此外,苗颖将参加3月28日香港巴赛尔举办的Digital Dialogues论坛,探讨本地数码文化造就的影响;关尚智的影片《保卫关尚智》(2023)将参加“光映现场”;何子彦的人工智能生成动画《戏夜寻谜》将在M+幕墙放映。同期,马凌画廊空间还将举办何子彦个展“三界:怪物,,时间”,展期至5月13日。
其中,不久前才加入画廊代理艺术家名列的徐梯善,其作品将首次亮相里森。他在过去近五十年中持续探讨人类与科技的关系。徐梯善在里森展位的《哺乳动物-屏幕-淡紫色》通过糅合数字科技的美学与有机形态,审视当代生活中生命体与技术错综复杂的关系。他于里森画廊的首次个展将于今年11月在纽约空间推出。
此外,朱利安·奥培在纽约的个展将于展会同期举行,此次于展位带来的是其2019年的作品《杯子和手机》;而正在上海空间展出个展的安永正臣则将呈现器皿雕塑。
米凯尔·博伊曼斯《鲍勃》,2025年,亚麻布面油画,300 x 190 厘米,图片致谢艺术家及卓纳画廊
吕克·图伊曼斯《肖像》,2000年,布面油画,67.3 x 39.4 厘米,图片致谢艺术家及卓纳画廊
卓纳画廊展位将汇集现代主义大师和当代艺术家们的创作,探索他们在具象绘画中多样的实践方式。展览的亮点包括吕克·图伊曼斯(Luc Tuymans)和米凯尔·博伊曼斯(Michaël Borremans)的重要作品。图伊曼斯将呈现一幅刚在北京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回顾展上亮相的绘画。而博伊曼斯将继在上海Prada荣宅举办个展后,呈现一幅全新绘画。
在以上两位比利时画家的基础上,卓纳展位更将聚焦画廊项目中数位精选的重要具象画家,包括丽莎·约斯卡瓦吉(Lisa Yuskavage)、伊丽莎白·佩顿(Elizabeth Peyton)、史蒂芬·希勒(Steven Shearer)、马琳·杜马斯(Marlene Dumas)、尼奥·劳赫(Neo Rauch)、格哈德·里希特(Gerhard Richter)及玛玛·安德森(Mamma Andersson)。
张恩利《珠宝商人》,2021,油彩 画布,300 x 250 厘米,©张恩利,图片致谢艺术家及豪瑟沃斯
豪瑟沃斯展位带来一系列跨越世代的杰出作品。现代艺术大师包括路易丝·布尔乔亚(Louise Bourgeois)、菲利普·加斯顿(Philip Guston)、杰克·惠滕(Jack Whitten)与玛丽亚·拉斯尼格(Maria Lassnig),他们的经典杰作将与国际知名当代艺术家马克·布拉德福特(Mark Bradford)、芭芭拉·蔡斯-吕布(Barbara Chase-Riboud)、尼可·艾森曼(Nicole Eisenman)、拉希德·约翰逊(Rashid Johnson)、艾丽森·卡茨(Allison Katz)、威廉· 肯特里奇(William Kentridge)、安杰尔·奥特罗(Angel Otero)、艾芙瑞·辛格(Avery Singer)、曾梵志与张恩利等作品共同展出。此外,展位也将呈现过去一年内新加入画廊的艺术家作品,包括奈里·巴格拉米安(Nairy Baghramian)、杰弗里·吉布森(Jeffrey Gibson)与米凯拉·耶尔伍德-丹(Michaela Yearwood-Dan)。
其中,路易丝·布尔乔亚将于展会同期在台北富邦美术馆举办个展,并将于今秋巡至首尔的湖岩美术馆(Hoam Art Museum);马克·布拉德福特将于8月在首尔的爱茉莉太平洋美术馆(Amorepacific Museum)举办个展;以及芭芭拉·蔡斯-吕布将于10月在上海外滩美术馆举办其亚洲首场个展。
香港艺术周期间,豪瑟沃斯还将为布尔乔亚举办第二场香港个展,由豪瑟沃斯与伊斯顿基金会(The Easton Foundation)联合策划,呈现艺术家从二十世纪60年代到2008年的精选作品,包括一些鲜有展出的雕塑与纸上作品。其中,一件三米长的喷泉装置《(喷泉)》(1991)以及一件钢与大理石雕塑《蜘蛛》(2000)将首次在亚洲展出。展期从3月25日至5月10日。
阮谭美《母亲!》,2024,水彩、乙烯基颜料、粉彩、丝网印刷、橡皮印章、烫印、金属叶、纸、木板、鳄鱼板,152.4 x 213.4 cm,图片致谢艺术家及立木画廊
大卫·萨利《窗户 #22》,2024,荧光颜料、档案、丝网印刷、博物馆盒子、画布,157.5 x 101.6 x 2.5 cm,图片致谢艺术家及立木画廊
其中,阮谭美将于6月在立木画廊纽约空间举办首次个展“天堂”;同样于立木画廊纽约空间举办个展的还有金允信,他的两部分个展的后半部分“分一分二”将于4月3日开幕;以及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将举办徐道获个展“创世纪展:徐道获:走进房屋”。
此外,立木画廊还将于“策展角落”项目中展出美国著名后现代主义者大卫·萨利(David Salle)的精选画作。此次“策展角落”项目通过将其于21世纪初创作的一件重要作品与他最新的两个系列“新田园风光”和“窗户”中的作品关联,追溯了其艺术实践的演变。这些精选作品强调了艺术家近期对数字化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探索,凸显了萨利对当今绘画可能性的持续实验。
本次展位亮点包括:艺术家翠西·艾敏的青铜雕塑作品《我本有更多可能》。该作以女性躯体的截断形式为表现对象,既呈现出被情欲化的特质,又流露出一种脆弱感。翠西·艾敏的两场大型博物馆展览正在美国耶鲁大学英国艺术中心和意大利弗洛伦萨斯特罗齐宫举办,展期分别至8月10日和7月20日。
琳恩·德雷克斯勒创作于1963年的作品《幻变之水》,生动地展现了艺术家在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的第二代抽象表现主义运动中的独特地位。展会同期,琳恩·德雷克斯勒创作于上世纪70年代的作品首次以个展的形式展出,于2025年3月26日至5月17日在白立方香港空间举办。
此外,还有由韩国艺术家李禹焕创作的油画作品《东风》,该作品由白立方沙龙推出——这是白立方的线上二级市场项目。近期加入白立方画廊代理艺术家名单的邵帆画作《兔子1624》。中国艺术家周力创作的颜色绚丽的抽象绘画《2025 蜕变之一》,今年7月,白立方首尔空间将举办周力个展,此次展览亦标志着艺术家在韩国的首场个展。
王玉钰《吸器:浸》,2025,手工染色椴木,硅胶,水彩,丙烯,马海毛,真丝,不锈钢珠,马瑙珠,贝壳,不锈钢,210(h) x 90 x 15 cm,独版,图片致谢艺术家及工作室画廊
工作室画廊将呈现王玉钰的个人项目“Weaving Practice”。展览中一系列全新的作品基于她对于城市中与人类存在共生关系的一些其他生命体(寄生植物、昆虫、爬行动物或软体生物等)的观察和思考。作品的形态由吸器、花蕊、表皮、绒毛、皮肤和分泌物等——这些承担着与外部世界进行接触,信息交换或营养索取功能的器官与其附属物形变而来。每件作品之间通过细节形态与材质等信息,如同藤蔓一般攀爬缠绕彼此,共同编织,构成了微妙的联系。
袁运生《早春》,2000,油蜡、色彩、 蛋、墨、麻纸,180x180cm,图片致谢艺术家及站台中国
肖江《山路》,2024,布面油画,70x50cm,图片致谢艺术家及站台中国
站台中国当代艺术机构展位呈现26位来自不同代际艺术家的代表性作品。其中包括艺术家景柯文、龚剑、肖江、尹齐、袁运生、段远文的代表作品;以及邱瑞祥、陈柏豪、张慧、马可鲁、李津、叶庆、黄亮、毕建业、葛辉、代洲、劳大伦、汤大尧、谢堃等艺术家的杰出创作。此次精选的作品涵盖了不同艺术家的概念框架,通过代际对话描绘了绘画在时间中的演变轨迹。
黄宇兴《九龙城寨》,2023,布面丙烯,150 x 115 cm,图片致谢艺术家及阿尔敏·莱希
阿尔敏·莱希展位将呈现一场跨代际群展,汇聚画廊代理的知名、职业中期与新兴艺术家们的杰出作品。参展的二十世纪重要艺术家包括:卡雷尔·阿佩尔(Karel Appel)、河钟贤(Ha Chong-Hyun)、玛丽·罗兰珊(Marie Laurencin)、约翰·吉奥诺(John Giorno)、马库斯·吕佩尔茨(Markus Lüpertz)、艾格尼丝·马丁(Agnes Martin)、巴勃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谢尔盖·波利雅科夫(Serge Poliakoff)、梅忠恕(Mai Trung Thu)、李禹焕(Lee Ufan)、汤姆·威瑟尔曼(Tom Wesselmann)。
罗伯托·马塔《尾酒派对》,1970,布面油画,未裱框:190 cm × 200 cm;裱框:193 cm × 204.3 cm × 6.4 cm,图片致谢艺术家及佩斯画廊
佩斯画廊将呈现一系列精选艺术作品,包括罗伯托·马塔(Roberto Matta)的⼤型绘画作品《尾酒派对》,以及阿丽佳·柯维德(Alicja Kwade)、李禹焕(Lee Ufan)、李⿊地、奇奇·史密斯(Kiki Smith)、阿琳·舍切特(Arlene Shechet)、洛伊·霍洛韦尔(Loie Hollowell)、冈崎乾⼆郎(Kenjiro Okazaki)等当代艺术家的重要作品。此外,展位亦将汇聚多位炙⼿可热的中国艺术家作品,包括洪浩、李松松、宋冬、尹秀珍和张晓刚,展现画廊对中国当代艺术的持续关注。
佩斯画廊展位的亮点包括中国艺术家李黑地带来的全新绘画作品, 艺术家将于 5 月在佩斯香港举办其加入佩斯后的首个个展;波兰艺术家阿丽佳·柯维德(Alicja Kwade)的雕塑作品《小隐身》,艺术家将于 5 月在佩斯纽约旗舰空间迎来全新个展;美国雕塑大师乔·夏皮罗(Joel Shapiro)于 2023 年创作的雕塑近作,艺术家在过去六十年间不断突破雕塑形式的界限,其作品以动感、复杂性及形式上的优雅而著称,他在佩斯东京举办的最新个展刚刚于2月落幕。
展会同期,佩斯艺术家亦将在香港及大陆呈现精彩纷呈的展览及艺术项目:阿丽佳·柯维德正于香港大馆当代美术馆举办个展“彼托邦”和户外项目“等候亭”;奇奇·史密斯将于杭州易空间举办个展。此外,尹秀珍受瑞银集团艺术藏品委托创作的全新装置作品《旗门UBS》将于本届香港巴塞尔的瑞银贵宾休息室揭幕。同期,佩斯画廊香港空间将呈现1960年代美国波普艺术运动中重要人物罗伯特·印第安纳(Robert Indiana)个展“万象之形”,展出其标志性的雕塑、绘画及版画作品。
陈维《故障都市 #250103》,2025,LED显示屏模组、不锈钢,81 x 28 x 28 厘米,图片致谢艺术家及刺点画廊
单慧乾《〈现实战争〉试妆 20/11/24》,2024,化妆品、面纸本,34.5 x 31.5 x 8.5 厘米(装裱尺寸),图片致谢艺术家及刺点画廊
刺点画廊展位将呈现陈维、智海、郑燕垠、庄伟、何兆南、廖逸君、刘艾真、单慧乾、苏咏宝、徐世琪、西亚蝶、杨裕然、杨东龙、杨沛铿、张文智及郑皓中的作品。艺术家刘艾真的录像作品将在“光映现场”单元展映。展会同期,陈维和单慧乾的个展将在画廊位于香港黄竹坑的空间展出,展期分别至4月12日和5月10日。
BANK在香港巴塞尔带来的展览将作为一面介于现世与来世的棱镜,映照肉体与精神。韩笃一的纺织装置从佛教寺庙中的条幅、商业广告和现代金融精英身上汲取灵感,它是营销信息和咒语的混合体,在崇拜和恐惧之间徘徊,试图概括人类对人工智能投入信仰的心理瞬间。林科的“天空绘画”深化了这种不可思议的对话,这些徘徊的数字幽灵,既不完全在场,也不完全缺席,将展位变成了电子招魂的现场。同期,林科在BANK上海的个展将继续拓展这一探索。群展中另一件醒目的肖像是柯好理所绘的阿盖尔公爵夫人,彼时英国对其风流生活的窥视与批判也揭示了上流社会的虚伪与双重标准,她的人生与画布上极具揶揄的标语相映成趣。
展位另一侧呈现的是与水有关的作品。张怡(Patty Chang)的《冰》(1999)以摄影的形式记录了她于90年代的开创性表演,该作品捕捉了艺术家与重达两百磅的冰块激烈互动。张怡关于女性身体与全球水系共生关系的长期探索,将在其纽约大都会委任新作中呈现,该作品将于3月正式亮相。张移北的雕塑以海洋生物为灵感,它们诠释了后疫情时代的生存隐喻,坚硬的外壳和脉动孔隙呼应了人类社交距离的校准节奏。
这些对生存焦虑的反思与季云飞带有黑色幽默的水墨挽歌产生了共鸣,作为文革后第一批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的学生之一,季云飞用古典的笔触记录了城市化进程中的人类浮萍。此外,唐宋狂野的、酒精泼洒的抽象线性绘画与郑庆和(Ching Ho Cheng)冥想疗愈的水粉画作品,对比展现了两极种分化的精神自我锚定方式。展览最后一幕转向全新的声音:梁浩弥漫着实验室冷光的油画令人回味,文爵将自己的画布作为亚文化元素的熔炉,不同的视角在目所能及的当下和推测的未来之间协商着瞬息万变的界限。
陈可《戴花头巾的安妮 No. 1》,2025,布面油画,100 × 80 cm,图片致谢艺术家及星空间
张伟《Z-AC1717》,2017,亚麻布油画,200 × 150 cm,图片致谢艺术家及星空间
星空间将呈现9位艺术家的作品,包括陈可、刘香成、刘商英、鞠婷、潘琳、向京、烟囱、张晖、张伟等,展现不同代际的艺术家的创作。
艺术家陈可将于5月17日至9月7日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举办个展,呈现其“包豪斯女孩”系列的最新作品,该系列以在包豪斯求学的女性为原型,凭借丰富的想象主动塑造了心中的女性形象。星空间亦将在今年筹划关于艺术家张伟的重要个展,缅怀艺术家的同时,也再次呈现艺术家张伟作品的独特和强烈的艺术理念。
钟慰《依坐伴花园》,2025,布面压克力,160 x 240 厘米,©钟慰,图片由德萨画廊提供
德萨画廊展位将呈献其精心策划的群展,包括艺术家陈嘉翘、侯佳男、Lov-Lov、马思博、麦影彤二(Mak2)、王韫琛、王加加、王欣及钟慰的布面和纸本作品、视频及多媒体作品,探讨其在后科技时代的身份认同。身处流动意识的时代,艺术家们正为表达当下议题重构其创作实践。
继2024年麦影彤二于“艺聚空间”展出大型装置《复制中的复制中的复制中的复制》后,画廊今年将与澳洲悉尼的COMA合作,在“艺聚空间”呈现来自驻东京艺术家陆扬突破边界的多媒体装置作品。装置中的独生独死(DOKU),是陆扬自2020年起开发的数字角色,其中结合了数字艺术、人工智能、电脑合成影像技术及虚拟实境,旨在将独生独死塑造成一名独立艺术家。该装置于艺博会中以出乎意料的快闪店形式呈现,如此邂逅艺术的方式,尖锐而根本地诘问了有关原创身份、创作本身、艺术与其价值之关联的问题。
此外,驻上海艺术家王欣将在展会同期于画廊香港空间举办个展“灵光遗产计划”,展期至5月17日。展览将自身定位为一家虚拟服务机构,提供人类垂涎万代之想望——永生。该展将展出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雕塑、多媒体和互动装置,俨如一个展示稀奇未有、透过前卫科技保存人类精神意识的设备陈列室。
陈秋林《溺》 – 行为表演摄影,哈内姆勒摄影纯棉美术纸、艺术微喷,50.5 × 90 cm,2021,Ed. 8 + 2AP,图片致谢艺术家及千高原艺术空间
饶维懿《绝对沉默》,布面丙烯,180 × 150 cm,2025,图片致谢艺术家及千高原艺术空间
千高原艺术空间将分别在主展区“艺廊荟萃”和“光映现场”单元呈现毕蓉蓉、陈秋林、陈萧伊、何多苓、马文婷、漆澜、饶维懿、王川、王绍强、熊浩棋、杨述、翟倞的绘画、装置、录像及摄影作品。
林天苗《突起的纹样》,2014,羊毛线 cm,图片致谢艺术家及Vanguard画廊
肖江《在画室》,2024,布面油画,100 x 80 cm,图片致谢艺术家及Vanguard画廊
Vanguard画廊展位将呈现艺术家林天苗、肖江、金浩钒、有机·奥诺黛拉的作品。此外,王业丰的最新创作《沙漠花园》将于“艺聚空间”单元首次亮相,并计划于5月参与上海玻璃博物馆的“退火”项目。该作品通过三维模拟动画、玻璃和不锈钢雕塑、以及绘画等多种媒介,邀请观看者沉浸在艺术家创建的独特“游牧主义”世界中。
鸟头《鸟头世界 - 克洛昂徕城》,2025年 ,UV打印,亚克力 ,120 x 410厘米,限量3版,图片致谢艺术家及弗劳尔斯画廊
陈丽云《超越表面》,2024年-仍在进行,编织切碎的旅行证件,800 x 20 x 5 厘米,图片致谢艺术家及弗劳尔斯画廊
弗劳尔斯画廊将在“亚洲视野”单元展出上海艺术家组合鸟头的最新作品。《鸟头世界 - 克洛昻徕城》(2025)是《鸟头世界》矩阵系列的全新摄影装置,这组作品由124张照片组成,艺术家将过去十年在香港拍摄的照片进行脉络化的整理和编辑。
此外,画廊还将在“艺聚空间”单元展出驻香港和里斯本艺术家陈丽云(Movana Chen)的一系列装置作品:《超越表面》、《装构》和《连接与边界》。陈丽云的创作将雕塑、装置艺术、表演等形式融合在一起。多学科艺术实践植根于她对跨文化交流的探索,通过解构重构字典、地图等纸质材料,创造出新的语言形式。
艾尔·安纳祖《无题》,2025,瓶盖、铝及铜线 cm,图片致谢艺术家及维伍德画廊
安·莱达·夏皮罗《由虚到实的物质》,2020,纸上水彩、彩铅及水粉,76 x 56 厘米,图片致谢艺术家及维伍德画廊
维伍德画廊于“艺廊荟萃”主展区的展位聚焦于10位艺术家的哲学理念,探索艺术如何在复杂的文化差异中航行,促进对话,以创造共存与和平。参展艺术家包括艾尔·安那祖(El Anatsui)、佐兰·穆西奇(ZoranMušič)、林岚(Jaffa Lam)、索皮·比(Sopheap Pich)、金守子(Kimsooja)、彼得·布根豪特(Peter Buggenhout)、石至莹、博斯克·索迪(Bosco Sodi)、今井祝雄(Norio Imai)、瓦卡斯·汗(Waqas Khan)及安·莱达·夏皮罗(Ann Leda Shapiro)。这些艺术家以深切的敬意对待各个社区及其文化、身份与历史,同时揭示生命的根本问题。通过独特的材料或是独特主题,观众直面艺术家描绘的记忆、历史与社会政治的广阔景观,以及他们内心与外在的沉思。
此外,画廊还将以“展中展”的形式参与“策展角落”项目,以独立区域呈现美国艺术家安·莱达·夏皮罗(Ann Leda Shapiro)的特展“气之显现”,追溯艺术家五十年来对生命复杂系统及心灵与身体景观的深刻探索。
狮語画廊将在“亚洲视野”展区呈现顾小平的个人项目“墨动”,聚焦艺术家近年创作的三个代表系列:“行走的墨线”“观物取象”以及“均值”。
自90年代起,顾小平就以丰富的摄影、装置与行为艺术活跃于中国当代艺术的舞台,炽烈、乖张、叛逆地进行自己前卫的艺术实验,呈现了经济文化转型期中国社会的种种社会图景,以中国当代最具前瞻型艺术家的身份而知名。2013年起,顾小平则以“行走的墨线”开启创作的新面貌。从“行走的墨线”至“观物取象”与“均值”,他利用中国传统木工用具墨斗进行的绘画与行为实践,在抽象绘画的领域延续其素来艺术语言的实验,也以身体力行的行为与劳作形成了自身切实的修行哲思。
彭薇《迴廊 No. 3》,2022,彩墨 麻纸,60 x 180 cm,图片致谢艺术家及耿画廊
耿画廊致力于建构亚洲当代艺术脉络,为来自不同文化轴线的观众梳理出东方美学意识与当代艺术思维所交织出的不同维度。本次展会,画廊带来了苏笑柏、杨茂林、薛保瑕、袁慧莉、索菲普·皮奇、彭薇与苏孟鸿作品。此次群展将呈现七位艺术家精炼东方美学哲思的独特艺术视野,将创作者们解构东方美学意识中各式文化符码的艺术思辩,转译为审视地缘美学、身份政治、消费文化以及信仰体系的观看路径。
吴大羽《无题》,1970s,油性蜡笔 纸,14.8x10.2 cm,图片致谢艺术家及大未来林舍画廊
赵赵《草木 No.2 2025》,2025,油彩,画布,90x120 cm,图片致谢艺术家及大未来林舍画廊
大未来林舍画廊带来五位现当代艺术家的创作,包括常玉、吴大羽、萧勤、陈道明和赵赵的作品。展览透过跨距百年华人艺术家的创作,以东方艺术的审美视角,探讨艺术家如何运用当代视觉语彙,对西方艺术及自身文化展开回应。从东方艺术发展的脉络上来看,“水墨”“书画”正是承载老庄禅宗思想的重要表现形式。华人艺术家把握笔墨背后文化美学的精神,重新演绎传统文本为当代语境,以独特的视角各自展开与传统的对话。其中,赵赵带来的全新创作“草木”系列将于“策展角落”单元展出。
Copyright © 2002-2024 米兰电子监控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EyouCms TEL: 025-83700868
地址:湖南省衡阳市高新区曙光路21号 邮箱:chuiniubi@126.com